多年来,我国一直保持着世界第一大煤炭生产国的地位,煤炭资源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维持在60%-70%,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但与此同时,煤矿由于灾害重、风险大,生产过程中下井人员多、危险岗位多,事故时有发生。这不仅让人们时常为煤矿从业者的安全“提心吊胆”,更成为影响社会整体公共安全和稳定的短板。
除了从严监管,如何推动煤炭工业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、降低安全风险,一直是人们思考的问题。事实上,在我国煤矿从业人员中,从事采煤、掘进、运输、安控等危险繁重岗位人员占比在60%以上,是目前最迫切需要开展“机器换人”的高危行业。为此,国家煤矿安监局近日制定公布了《煤矿机器人重点研发目录》(以下简称《目录》),重点研发应用掘进、采煤、运输、安控和救援5类、38种煤矿机器人,对每种机器人的功能提出了具体要求。那么,智能煤矿究竟能否破解“矿难”难题?技术上有哪些问题还有待解决?